至于方蛰个人呢,则背上一个小背包,装成背包客,在港城的街道里流窜。回归之后的最大的感觉,就是一些社会团体变老实了很多。殖民时代的社会团体有多嚣张,很多港城电影已经看的很清楚。当然社会团体现在还在,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存在。
以前的方蛰总是在车里看这个城市,即便是下车也就是在一些繁华地带。现在的方蛰是一个普通的游客,在这个步履匆匆快节奏的城市里,做一个散漫的流浪者。
上辈子方蛰几乎没有旅游的经历,生存的压力太大了。这辈子方蛰倒是旅游了几次,但港城的市井之间却很少来过。此刻漫步在港城电影里的那些熟悉的地名中,站在接口看着狭窄的街道,以及角落处的破败。方蛰陷入了思索中。
第一次见识到港城的繁华是在电影里,那部电影的名字方蛰至今都还记得《巴士奇遇结良缘》,当时还是幼年的方蛰,就觉得楼多,霓虹灯多,眼花缭乱。那个时期的很多港城电影,都在展现一个繁华的,欣欣向荣的港城。
导演肯定是不会告诉你,港城的繁荣是因为内地的需要窗口。更不会告诉你,港城的一些商人,靠着卖出口配额就能轻松赚钱。
尽管现在的港城看着依旧繁华,但是方蛰已经看到了衰落的兆头。国家大事方蛰不好乱发表意见,但是港城的旧司法体系的延续,在方蛰看来是个败笔。当然这是后来人的观点,当时的人对于发达国家的自信心不足。即便在回归之际,国人的自信心也依旧不足。
街边买一份鱼丸,刚拿起一串,身后就伸出一只手夺过去,回头一看是毛妹波娃。
“你怎么跟来了?”方蛰谈不上不满,又拿起一串。波娃没着急回答,而是慢悠悠的吃了一串之后,丢了竹签擦了嘴才说话:“我拿薪水的,自然要听老板的。”
好吧,回答的很清楚了。方蛰没有计较什么,反倒发出邀请:“那就一起走走看看吧。”
一个人的自由行变成了双人行,波娃的话不多,就这么安静的跟在身边。不大的港城没有太多可玩的地方,这个地方最大的吸引力还是购物。
没有多少购物欲1望的方蛰,在老旧的城区溜达了一天,晚上回到别墅,第二天再也没有出去的想法。倒是波娃很好奇的坐在对面:“你不去基金,又不去玩,我这钱赚的太轻松。”
“单纯的解决这城市没啥好玩的,又老又旧,昨天随意进到一个社区里,你看到那些公寓楼没有,站在中间的空地上,你当时有什么感觉?”
波娃对这个问题没有立刻给出答案,而是低头沉思了一番,抬头时苦笑道:“当时的感觉非常压抑,四周都是高楼,就像一口深井。我要是住在那种环境里,每天经过那个空地是,我会跑过去,不会多停留一秒的。你呢?什么感觉?”
方蛰想了想:“住在那个地方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会住在那种环境里。那种公寓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个的鸽子笼。”
此刻的洛杉矶,玛丽莲已经快疯掉了!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