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恰恰是因为东北偏安一隅的缘故,统治者自认为安全的大后方,最后成了空虚的大后方,为未来埋下了祸根,社会治安就成了问题。随着大批移民迁入、列强入侵之后,各自开垦,各地人马不一,时间长了,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很多矛盾、摩擦,加之生活贫富差距的拉开,关系不断恶化。另一方面,由于各种捐税的压力,正所谓,哪里有不平,哪里就会有反抗,一些穷苦人或者被压迫的人为了生存,自发的组织起来,形成一个个团体,互相抢夺地盘,争权夺利,加之兵力空虚,内忧外患,促使他们入山为贼,落草为寇,这就是最初土匪形成的根源。
土匪虽然看着表面风风光光,但也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,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,可以说土匪那是脑袋瓜子别在裤腰沿子上的凶险职业,人们不是被逼无奈还是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的。
虽然说各地土匪猖獗肆虐,但终究还是行有行规,土匪也有土匪的规矩,并不完全向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凶神恶煞。
对于土匪没有统一的定义界定,按照不同的分类,有烟匪、林匪、山匪、兵匪等等;按人数的多寡有可以分为散匪、绿林、绺子以及各种帮会等等。
由于各地文化上的差异,对土匪的称呼也各不相同,比如说在山东,叫土匪为“响马”;在中原的河南、河北等地,称呼土匪叫“老杆”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,时代的变迁,统一称为“胡子”或“土匪”
“胡子”或者“红胡子”,是东北人对土匪的特称。
细说“胡子”的来历,众说不一。但主要有三种起源。
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,是说从前有一家兄弟十八个,家里是非常的穷,吃了上顿没下顿的,儿子大了都讨不到媳妇,清一色的光棍儿,老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没办法,为了出路,对他们说:你们兄弟都出去谋生吧,一年后回来见我,看看你们都学了什么手艺、懂了哪些道理、长了哪些见识、能出息啥样儿?
众兄弟叩拜完老妈妈后,收拾完简单的行囊就上路了。他们走了整整一年,看见的都是穷人穷、富人富、穷人多、富人少、穷人受冻挨饿、妇人却是花天酒地,所到之处,处处都是不公平,到处都是苦难。于是,他们一商量,回到家,对老妈妈说:“这个天下,太不公平了。”
“这话咋讲?”老娘问。
“穷人穷死,富人富死,天下就没有穷苦人的出路。”
“那你们想咋办?”
“世上什么行业都有,就是缺少一个杀富济贫的行业!”儿子们说。
老娘一听可吓坏了:“这个你们可不能做,你们一杀人、一抢劫,别人早晚会认出你们是我的儿子,我们以后可怎么生活啊?”
“我们想好了,娘,我们都戴上面具,面具上再画上胡子,插上一些毛,别人就认不出我们是谁了,这样就安全了!”
就这样,他们化好妆,出去杀富济贫去了,这就是管土匪叫胡子的一种来由。后来,由于官府抓捕,他们也要各处飘荡,常年累月的在山里野外,很少能剃头刮脸,时间长了,一个个长发披散,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胡子”了。
在东北,还有人把土匪叫做“红胡子”,尤其在吉林省,这也是有来历的,相传在清末年间,东北土匪一般都用土枪,平时枪口处堵一塞木,塞木上系着红缨。当要射击时便将塞木取出衔在口中,远处望去就像红色的胡子,所以人们称土匪为“红胡子”。对此还有一种说法是和俄罗斯人有关,在日俄战争期间,俄国老毛子经常越过边界烧杀抢掠,尤其是哥萨克人,他们生性残忍,经常到我国境内抢劫财物、杀人越货、无恶不作,因为俄国人都留有大胡子,东北老百姓又管俄罗斯人叫“红胡子”久而久之,中国的土匪也就跟着沾了胡子的光,胡子成为泛称。
还有一种说法就是,由于北方的土匪多啸聚深山老林,为的是防止互相蚕食,或者防止政府和地方武装清剿。隔断时间出来打家劫舍一番,然后又在老巢挥霍,时间一长胡子长得长了,又没有时间打理,另外,由于东北的天气严寒,胡子长了还能起到保暖的作用,自然就都长着乱糟糟的长胡子,所以当地人一看这种长相的人就是土匪。见到都四处躲避,时间长了,“胡子”就成了土匪的别称,尽管后来土匪也意识到这一点,拉了理发师入伙,让匪友们能够打理,注重公众形象,以免打草惊蛇,但为时已晚,“胡子”的称号就一直延续至今。
东北的年味儿是特别浓厚的,在旧社会,发展比较落后,生活极其困难,东北的冬天又特别的冷特别的漫长,每年秋收过后,没有事儿干的人们就开始进入漫长的“猫冬”季节。
“猫冬”是东北方言,顾名思义,就是猫在家里不出去,以躲避冬天的寒冷。“猫”在东北土话有“躲藏”的意思,由于东北恶劣的气候条件,冬天无事可做的人们就围坐在热炕头,每天用火盘扒好火,男人打着纸牌,女人一边唠嗑儿,一边做点儿针线活儿打发无聊的时光,小孩子则在炕上围着大人们爬来爬去的嬉戏取闹。
所以整个冬天最热闹的就数过年了,虽然那时候过年不能像现在一样下馆子,吃大餐,但过年了总可以吃几顿白面饺子或者大米饭,饱饱口福,家境好些的还会添置几件新衣服,增添不少喜气,所以小孩儿盼,大人也盼望着。
时值社会动荡,但是,过年还是马虎不得的,欢欢喜喜,讨个吉利,以图明年一年能大吉大利!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起点(qidian.com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