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军在官道上前进,远远的能看见一股巨大的烟尘。平原上看的远,行至途中依稀看见昌平县城时,前方有骑兵来迎,看看日头在山巅,要赶夜路了。骑报飞至,前锋营带来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,昌平县粮库里粮草不足,仅仅够支撑大军一天之用,其中草料不缺,粮食从士绅处募来的。这个消息贾琏知道了也很无奈,具体到三边附近的每一个县,都有类似的问题。
你说县城存粮不足吧,也对也不对,官库存粮不足,士绅的仓库里粮食倒是不缺的。至少供给神机营是足够的。
按照制度,三边所需补给由朝廷供应,问题是当地就不是产粮区。太祖时期搞开中法,但架不住有商人太机灵,就地采购粮食供应给军镇,拿到回执后去提盐引。有一家这么干,后来的商人都这么干。眼下正值青黄不接的季节,粮食价格正高的时候。县令大人看着钱,不能不挣吧?
如果不是突发战事,这点事情也不叫事,每年差不多都是这个情况,换一个县令来了也是如此。或者说,由不得他不如此。
昌平县令胆战心惊的主动前出二十里迎接贾琏,他是真的怕。主要是贾琏这个人,现在不是臭名昭著,是谁碰谁死的恶名昭著。
贾琏见了这位张县令,也没废话,直接问他:“天色已晚,县令大人速速回去吧。”
当着行军大队的面,远远的见贾琏在旗号簇拥下走近,张县令要命不要脸了,噗通跪在路边,不避尘土,大声喊:“贾都督救我。”
贾琏没时间跟他废话,毫不停留,只是丢下一句话:“明日天亮前必须看见三天的粮食,否则自己一根绳子吊死,别让我派人动手。”
张县令闻声连忙起来,二话不说,策马狂奔,超越贾琏,超越整个行军队伍。
这时候天色已经黯淡,距离昌平虽然不足二十里了,贾琏的主力全部赶到,至少还要三个小时,到时候天早黑了。
没法子,为了抢时间,只能赶夜路,好在有县城可以住,不用野外宿营。真要住在城外,辎重营不在,帐篷都没有。
县城不大,没有足够的地方安顿神机营,贾琏只好让张县令一定要安顿好骑兵,至少要安顿好马匹。其他的官兵,一律不许进入民宅,大街小巷随意找个地方扫干净休息。唯一麻烦的是还要找足够的地方挖旱厕,神机营禁止随意大小便。
张县令为了活命,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,天亮前,一万五千人,三天的粮草全部准备就绪。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说服本地士绅的。
后来贾琏才知道,哪用说服啊,直接报了贾琏的名字,士绅们比谁都积极,不积极不行,真怕啊。
这狗东西当初在南阳,在郧阳,给士绅们折腾的欲死欲仙,吃了无数的弹劾也没见掉一根毛。
民间传闻不知道多狂野,什么南阳士绅家破人亡都是小事,妻离子散才是猛料。都说神机营每次打仗都发财了,士兵们赚的多,凭啥啊?
仔细联想一下,那不得自己吓自己啊。当兵的想快速发财,纵兵劫掠啊。
别以为这是瞎想的,读过史书们的士绅都知道,官兵抢起来才是真的狠。届时不小心冲撞了女眷,哭都没地方哭,事后女眷不得自己吊死啊。
这一夜,整个县城的士绅百姓们,都在惶惶不安中度过,下半夜没动静的时候,不少百姓还悄悄的爬墙头看外面。
结果看见的是一条毯子铺在地上,睡在地上的神机营官兵。
为了不惊扰百姓的正常生活,也为了赶时间,贾琏的军令三更起,五更走。
天彻底亮了之后,神机营主力已经出了县城,留下一千人手等待粮草。
整个县城都沸腾了,百姓无不自发的站在道路两边,目送这支前所未见的官兵押送粮草离开。
隔了一日后,孙统制帅西山大营及神机营辎重来到昌平,遵照贾琏的军令,全军穿城而过,夜宿野外。
消息传回京城,承辉帝闻讯后感慨万千道:“贾琏带兵,军纪严明在其先祖之上。”
又过了三日,承辉帝接到贾琏派人送回的消息,至怀来,难民无数,道路受阻。同日,龙禁尉送回消息,大军过怀来,有军兵抢劫难民,侮辱女眷,贾琏以军令斩三十六人,竖杆悬首于道旁,以正军纪,左军上下莫敢不从。
实际上这个时候的贾琏非常的头疼,西山大营虽然归他指挥,但是孙统制不够狠。发现有士兵违纪,并没有严厉处分,只是给人关起来,等贾琏处置。贾琏知道后,派人连夜策马传令,次日发兵前,孙统制才砍了三十六颗脑袋,挂在路边警示全军,并派人妥善处置受害人及其亲属。
有一点贾琏非常确定,没有严格的军纪,就不会有战斗力的保证。无论是岳家军,还是戚家军,都是这样的。
至于那支人民军队,属于特例,不能混为一谈。满世界的找,也不会有第二支这样的军队,旗帜一现,百姓欢呼,救星来了。
尽管贾琏认为自己不是严要求,但同为带兵宿将的孙统制,却因此心中震撼,此前还有一点不服气,全都没了。
距离宣化不足二十里地,神机营却怎么都走不动了。
原因无他,道路被难民堵上了。
惊慌失措的难民扶老携幼,或赶车,或挑担,或牵着牲口,带着能带走的家当,顺着大路往京城的官道上一点一点的挪动。
杨统制见状,急忙往中军来见贾琏:“都督,派兵驱赶吧!”
贾琏没立刻决定,而是端着望远镜看前方,宣化城头方向狼烟升腾。
“传我将令,敌情不明夜不收齐出探明消息,其他人让出官道,野外布防。切记,能不伤庄稼最好,不能避免记下来,将来派人来补偿。”
(本章完)